近年来,关于“坏”胆固醇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,LDL-C)与健康的关系,科学界有了新的认知。传统观点认为,LDL-C水平越低越有利于心血管健康,但多项研究揭示配资门户论坛,LDL-C并非越低越好,其水平与脑出血风险之间存在复杂关联。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“双刃剑”效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责将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细胞,是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。然而,当其水平过高时,多余的胆固醇会在血管壁沉积,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因此,LDL-C被称为“坏”胆固醇,降低其水平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核心策略。
但近年来研究发现,LDL-C水平过低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隐患。国内一项覆盖15家医院、纳入6387例75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研究显示,当LDL-C水平低于1.04mmol/L时,脑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。另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也发现,LDL-C水平与脑出血风险呈负相关,即LDL-C越低,脑出血风险越高。
机制解析:为何低LDL-C会增加脑出血风险?血管壁的完整性依赖于多种脂蛋白的平衡。LDL-C过低时,血管壁的修复能力可能减弱,同时,低LDL-C状态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,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。此外,他汀类药物作为常用的降脂药物,虽然能有效降低LDL-C水平,但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通过降低LDL-C间接增加脑出血风险,不过这种风险绝对值较低,且降脂的获益仍远大于潜在风险。
根据《中国血脂管理指南(2023年)》,不同人群的LDL-C控制目标不同:
普通健康人群:LDL-C应低于3.4mmol/L;高危人群(如糖尿病患者、高血压患者):LDL-C需控制在2.6mmol/L以下;极高危人群(如已确诊冠心病、脑梗死患者):LDL-C应低于1.8mmol/L,且降幅需超过基线水平的50%;超高危人群(如多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):控制更为严格,需在医生指导下设定个体化目标。对于老年人群,尤其是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,研究建议LDL-C水平不宜过低。若LDL-C低于1.4mmol/L,需密切监测脑出血风险,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降低LDL-C仍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,但需避免“一刀切”的过度降低。以下措施有助于平衡风险与获益:
个体化治疗:根据年龄、基础疾病、家族史等因素,在医生指导下设定合理的LDL-C目标值。综合管理:除控制LDL-C外,还需关注血压、血糖、同型半胱氨酸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。生活方式干预:通过合理饮食(减少饱和脂肪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)、规律运动(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)、戒烟限酒等方式,辅助降低LDL-C水平。定期监测: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脂,高危人群需缩短检测间隔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健康的关系并非简单的“越低越好”,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。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,我们既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,又能避免因LDL-C过低带来的潜在危害。
光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